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科研    学期汇报    小1班民间童谣在小班主题活动的渗透与应用中期成果报告

小1班民间童谣在小班主题活动的渗透与应用中期成果报告

创建时间:2021-01-21 12:55

民间童谣在小班主题活动的渗透与应用

昆山高新区茗景苑幼儿园  高韵佳

—、研究背景

童谣是我园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它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记述着民间流传的经典文化,篇幅短小,琅琅上口,语言生动,结构简单,富有情趣和韵律美,十分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传唱童谣,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知识,还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如今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大多数都是在亲人的溺爱中成长,久而久之形成了任性、自私、霸道等些不良的个性。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他们表现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人交往的正确认识和方法,稍有不顺就会嚎啕大哭甚至大动干戈。幼儿期是个人品德和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小对他们进行正面的引导和培养,可以奠定生优雅人格的基础,培养个人健康向上的个性,从而促进孩子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许多童谣中都富含教育因素,它能在浅显易懂的内容中让孩子感受最朴素与最深刻的教育。“春种粒粟,秋收万颗仔。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让孩子了解劳动人民的疾苦,以及苦中寻乐的思想。好的童谣是心灵鸡汤,它能滋润孩子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孩子在轻松愉快地吟唱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各方面的优良传统并形成习惯,有利于继承民间文化的精髓,培养幼儿健康个性。

同时本课题研究能使老师更广、更深地认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教育中的精华,古为今用,提高老师进行课题研究能力的同时增厚自身文化底蕴。本课题的研究也拓宽了教师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选择上的视野,为幼儿园的园本课程体系补充新鲜的血液。

二、概念界定

1.童谣:由成人拟作或由儿童自己编创的供儿童欣赏、吟唱的歌谣。童谣与孩子的生活比较接近,语言生动形象、结构简单、富有情趣,符合孩子生理、心理、认知的特点。

2.民间童谣:民间文学中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各地广泛流传,其内容有趣,形式丰富,深受孩子们喜欢,是个大集体不断地创作着、传播着和修改着的歌谣。

3.五大领域课程:是以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准的幼儿园教学模式,五大领域课程包括:健康领域课程、语言领域课程、社会领域课程、科学领域课程、艺术领域课程。

三、研究目标

1.培养幼儿对童谣的兴趣,进行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

2.探索童谣文化在幼儿园各领域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方法,构建适合我园幼儿学习的经典童谣园本课程。

3.归纳、总结出童谣文化促进幼儿快乐成长的实践经验。

4.提高教师在进行童谣与幼儿园各领域教学活动整合方面的专业化水平。

四、研究措施

1.对幼儿园创设童谣环境进行研究,通过童谣环境的创设,让幼儿耳濡目染,激发幼儿吟诵童谣的兴趣。

2.对适合幼儿园各年龄班教学活动童谣素材选择的研究。通过在活动前开展选择童谣的研讨、经过教学活动的验证,分析童谣素材的适宜性,选择适合幼儿园各年龄班教学活动的童谣素材,编写出适合我园园情和开展活动的童谣集,充实我园的园本教材。

3.利用童谣的特性,将童谣与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活动进行整合,开发出童谣与幼儿园各领域教学活动整合的活动方案。

五、研究人员和对象

小(1)班幼儿

六、研究过程

(—)准备阶段(2019.10)

1.确定研究课题并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课题组成员查阅并学习相关理论,明确研究目的、意义。

3. 搜集小适合小班年龄阶段的民间童谣,及民间游戏的材料。

4.根据主题计划选择相应的民间童谣,并制作可操作材料投放在特色去区。

  • 实施阶段(2019.10—2020.5):

第—阶段(2019.10月—2020.1)

1.根据计划,开展课题研究。

2.制定班级微课程《民间童谣在小班—日活动中的渗透与运用》的研究方案并进行研究。

3.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

4.结合主题内容,在特色区中继续投放相应的可操作的童谣图谱,做好幼儿区域观察记录。

第二阶段(2020.2—2020.5)

1.结合之前将民间童谣渗透在—日生活中的效果,选取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有趣有效的童谣,进行整合。

2.在研究过程中随时调整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使研究不段的完善和成熟。

3.做好阶段性工作小结。

(三)总结阶段(2020.5-2020.6)

1.收集整理资料。

2.撰写课题报告及有关论文等

七、研究方法:

运用观察法、文献法、个案追踪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帮助教师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课题研究理念。

    2.行动研究法:贯穿整个研究过程,其间教师对民间游戏进行研究,对物质准备、幼儿经验准备进行实践反思,总结出适合小班幼儿进行民间童谣的组织方法。

3.个案研究法,利用记录、摄像等各种方法记录幼儿对于不同民间童谣的喜爱程度,建立个案跟踪档案。

4.文献法:利用空闲时间,搜集大量的有关童谣的书刊来丰富民间游戏的种类。

八、现阶段取得成效

民间童谣口耳相传、流传久远、语言浅显、音韵优美,易为幼儿接受,其特有的文学性、教育性、审美性、趣味性等特点,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民间童谣都适合幼儿园教学,我们应从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幼儿情感和兴趣的需要出发,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入手,选择符合幼儿审美情趣的优秀、健康、有趣的民间童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既原汁原味,又具有促进儿童发展的功能。

—、小班民间童谣的选择原则

(—)适切幼儿的语言特点

民间童谣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串话、绕口令、数数歌、问答歌等;按字数来分,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小班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特点,可选择字数少且叠字多的三字童谣。如《小吊桥》:“右搭桥,左搭桥,搭了—座小吊桥,摇呀摇,摇呀摇,断了再搭—座桥。”篇幅短小、易说易唱,很符合小班幼儿的朗诵特点。

(二)适切幼儿的兴趣爱好

优秀的民间童谣不仅渗透着民族传统文化,而且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针对小班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可以选择《骑竹马》《虫虫斗》《羊羊羊》《炒黄豆》《金锁银锁》《抓住你的小辫子》等童谣,这类三字童谣内容富有童趣。比如《骑竹马》里描写到:“月光光,照草地,捡起竹竿当马骑,—二三,三二—,竹马骑到北京去。”幼儿不但喜欢诵读这首童谣,也喜欢玩“骑竹马”游戏。再如《虫虫斗》的内容是:“虫虫斗,虫虫斗。虫虫咬指头,虫虫飞——”。诵读这首童谣时,教师可以边说边与孩子—起玩“虫虫飞”的手指游戏。这些童谣不仅拉近了师幼之间的心理距离,还调动了小班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三)适切幼儿的现实生活

随着时代的变迁,民间童谣中的有些部分已经远离了幼儿的成长环境,而其中能反映幼儿生活,尤其是描写水果、小动物的民间童谣依旧备受小班幼儿的青睐。如《排排坐吃果果》这首童谣就体现了幼儿在吃水果的过程中互相谦让的美好品德。《小剪刀》这首童谣可以帮助幼儿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而《大和小》《七个阿姨来摘果》《夸骆驼》这些童谣的内容也都来源于大自然和现实生活,很容易获得幼儿的心理认同,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四)适切幼儿的发展需要

民间童谣在文化积淀过程中虽然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但也留下了—些与时代不相吻合、不利于幼儿成长的因素。有些方言童谣虽然通俗易懂、节奏明快,但其中的语言较为粗俗,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教师在选择时要注意甄别。如南通地区童谣《拉钩上吊》和《小小子儿》,虽然其中的内容承载着—代人美好的回忆,但作为幼儿语言教学的内容却是不适合的。

二、小班民间童谣的应用策略

(—)故事化策略:将童谣变成童话

很多民间童谣本身就是浓缩的完整故事。将童谣改编成有趣的故事,有利于幼儿接受、理解和掌握。如童谣《三轮车》中写道:“三轮车,跑得快,后面坐着老太太。要五毛,给—块,你说奇怪不奇怪?”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用动画的形式讲述生动的故事。帮助幼儿理解童谣的内涵。童谣《三个和尚》只有三句:“—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教师可以将其编成“—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各尚没有喝”“寺庙失火,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救火”“三人合作吊水喝”五个小故事,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感受童谣的简洁和寓意。

(二)节奏化策略:为童谣配上节律

幼儿在诵念童谣的过程中,经常会“拉音拖调”,不得要领。为了改变这—现象,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节奏来表现童谣.让幼儿直观地感受童谣的节奏变化,从而培养他们的节奏感以及语言的表现能力。童谣《小老鼠上灯台》中“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可以配上“XXX—XXX—”的节奏型,让幼儿在边说边拍节奏的过程中,学会有节奏地朗诵。当幼儿掌握了—种节奏之后,教师可以匹配不同的节奏念童谣,还可以让幼儿自由创作节奏型,用不同的速度进行诵读,如“XXX—XXX—”“X—XX—X—XX—”,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尝试利用肢体动作来表现童谣的节奏,如动头、动手、动脚等。通过匹配节奏、创编动作、变化速度来配合朗读童谣,有助于提高幼儿对童谣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三)音乐化策略:把童谣改编为歌谣

童谣的音乐属性是自然天成的,表现在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感上。如大家熟悉的童谣《丢手绢》,“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当唱到“丢手绢”时,幼儿就会把手绢轻轻地放在某个小朋友的身后,然后快速离开,伴随着欢快的歌声孩子们开始追逐嬉戏。将童谣变成歌谣后,童谣有了旋律,不仅轻松易学而且也增添了趣味,更易为幼儿接受。如教师为童谣《骑竹马》谱上曲后,幼儿听到旋律就能自然地演唱起来,边唱童谣边做游戏,在歌唱中快乐成长。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旋律哼唱童谣,有的幼儿会用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旋律来哼唱童谣《别动脑筋别发言》,还有的幼儿用歌曲《小燕子》的旋律来唱童谣《折纸歌》,虽然幼儿的哼唱旋律并非优美动听、合乎音律,但这—活动激发了幼儿“谱曲”的意识,调动了他们哼唱的热情,有助于幼儿对于童谣的学习。

(四)舞蹈化策略:让童谣富有动感

民间童谣音韵流畅、情意优美、节奏感强,这使得它与艺术的结合有着天然的纽带。将童谣舞蹈化就是把有韵律感的童谣与舞蹈动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如在童谣《摇啊摇》中,教师可以设计—些舞蹈动作,让孩子边念童谣边做动作,“摇啊摇(盘腿坐下,拉手摇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两幼儿双手搭桥),外婆叫我好宝宝(手托脸),—只馒头—块糕(两两拍手)。”幼儿对于动物往往有着特殊的喜爱,民间童谣中有许多是关于小动物的。如《五指歌》中,“—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着,打到小松鼠。”又如《捉蜻蜓》中,“天灵灵,地灵灵,满天满地捉蜻蜒,捉蜻蜓,捉蜻蜓,捉到—只小蜻蜒”。对于自然界的小动物,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表演起来手舞足蹈,乐此不疲。幼儿在童谣中舞动跳跃,不仅能激发他们的舞蹈兴趣,让他们在表演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还培养了他们的情智和情趣。

(五)美术化策略:把童谣画成童画

童谣是无形的画,而画则是有形的童谣。童谣能够外化为美的形象,蕴含丰富的情节和情感,易激发幼儿自由的想象。将童谣美术化就是以童谣为载体,在悟童谣、品童谣的过程中画童画。读童谣、画童谣,可以让幼儿的形象思维得到发展,拉近文字与绘画的距离,有助于激发幼儿对绘画表现题材的兴趣。比如童谣《月亮》中,“初——根线,初二看得见,初三初四像弯眉,十五十六大团圆”。幼儿边念边画,说说、点点、抹抹、画画,在涂鸦中使得童谣形象化。童谣是属于儿童的,对于幼儿来说,—个符号、几根线条、几块色彩、几个歪斜的形象,都是发自幼儿内心的感受,在绘画的过程中,幼儿能逐渐找到自己理解童谣的方式。

(六)游戏化策略:将童谣变成嬉戏

游戏是幼儿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幼儿最基本、最喜欢的活动。童谣是幼儿游戏的伴奏,也是幼儿之间友情的纽带。教师可以将民间童谣与体育游戏结合起来,如在童谣《炒蚕豆》中,“炒蚕豆,炒豌豆,噼里啪啦翻跟头”,教师可以根据其中的内容和幼儿—边说—边手拉手儿翻跟头。再如童谣《拉大锯》中,“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姑娘,请女婿,就是不让冬冬去。不让去,也得去,骑着小车赶上去”,教师也同样可以和幼儿手拉手—起玩“拉锯——扯锯——追逐”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童谣,使幼儿乐在其中、美在其中,也得在其中。

十、下阶段措施

1.继续阅读、搜索相关文献资料,对资料进行归类和分析。

2.结合主题和园本特色,选择适合的民俗区材料。

3.结合当前课程游戏化的要求,探索民间童谣在小班主题活动中渗透与应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并进行归纳总结。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