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科研    研究成果    大一班“十三五”子课题结题报告

大一班“十三五”子课题结题报告

创建时间:2019-07-30 09:52

2018年09月27日

探究节气文化在幼儿园大班主题中的有效渗透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新区茗景苑幼儿园  翟嘉蕙

一、概念界定

节气: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用于指导农业耕种。有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二十四个节气。

幼儿园大班主题:在5~6岁年龄段大班的孩子的集体性活动中,以一个主题为线索,围绕主题进行活动与交流。幼儿园主题围绕、贴近日常生活,常根据时间、季节、节日以及孩子的兴趣灵活地确定主题的内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社会领域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

二、课题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

班级现状以及社会研究现状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引自于《三字经》中的这句话体现的是一年四季的变换。不同的季节包含着特定的节气,而这些节气的划定是经过了人与自然通过长时间的交往总结出的科学规律,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的创造发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本园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园本特色。身为延伸出各种文化习俗的载体——节气,它融入于生活之中,内容丰富,展现方式形态多样,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对幼儿的认知发展、审美等有一定的重要性。现如今孩子们虽然可以区分春夏秋冬四季,但是在陪伴他们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春天会打春雷?夏天会这么热?立夏为什么要吃鸡蛋…这种种疑问其实都是围绕着节气。他们对于不同季节中的节气的意义和习俗并不了解。因此,要通过开展本次的研究活动,帮助孩子更好的了解节气。

而现在幼儿园以主题教学来开展活动,幼儿园的主题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主体框架多以季节划分,而主题内容的确定常以节气、幼儿的兴趣等来进行制定。根据节气的时效性特点与主题活动的合理结合,以参与节气活动、教学、调查等多种方式,将节气的内容有效渗透入主题活动中,让孩子能够从多种角度来了解节气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三、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1.以调查、开展活动多种手段将节气有效渗透入主题活动。

2.帮助大班幼儿了解与不同节气相关的民俗习惯及含义。

3.调动大班幼儿对节气的探究欲望,激发孩子对节气的喜爱。

研究内容:

1.如何将节气渗透入主题活动中。

2.节气资料的收集和孩子现阶段对节气了解的状况。

3.节气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

研究重点:

探究以何种有效手段让节气有效渗透在幼儿园主题活动中,帮助幼儿了解与不同节气相关的民俗习惯。

四、研究思路、过程和方法:

研究思路:

孩子的经验来自于生活,对新知识的学习以兴趣为动力。节气融于生活,而生活中的一些习惯、节日是根据节气而来的。孩子生活经验的多少,对本次研究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在幼儿园中开展融入节气的活动,调动幼儿的兴趣。也要鼓励家长在家中对孩子的生活经验教育。

本次研究打算从实际角度出发,以《新纲要》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理论知识为基础,每个节气都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个时间段,根据本班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实际情况,并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大季节为分割点,并将季节分组进行,如立春、春分为春天的两组,立夏、夏至为夏天的两组,立秋、秋分为秋天的两组,立冬、冬至为冬天的两组。这样来的分法是为了帮助幼儿先初步知道四季的分界点和昼夜时间长短关系的大纲,然后再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将明显的节气和不明显的节气进行划分,如雨水和惊蛰是属于较为明显的节气,表现在春季雨量骤增、打雷,而小雪和大雪由于地区所处的地域环境无法让幼儿亲身体验其差别,因此是不明显季节,对于这样不明显季节的活动开展可以通过视频的观看、区域材料的投放如雪花飘飘等来帮助幼儿体验。在实施主题活动的过程中,结合节气中的节日、相关古诗、植物、美工制作、视频和图片欣赏或是资料调查等方式来开展活动。同时在活动的开展中,对幼儿的活动情况以活动中的图片、调查表等这些活动成果进行观察记录并从案例中不断地分析与调整来呈现,活动最后能够将二十四节气歌能够较为流畅的朗诵,最终实现“节气文化在幼儿园主题中有效渗透”的目标。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年10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7年10月—2018年5月)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8年5月—2018年6月)

1.整理分析课题研究资料。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完善论文结集、汇报活动等成果形态。

研究方法:

根据本课题的需要、教师的教学水平、幼儿的已有经验等现状,运用文献法、案例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以多种方式搜集资料,来帮助本次课题的顺利实施。

研究对象:大一班全体幼儿以及相关的教学案例。

五、现阶段取得成效:

现在从理论学习、活动开展情况以下几个方面展现了探究节气文化时的明显效果。

一、理论学习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

惊蛰: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古代分惊蛰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惊蛰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

立夏:“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视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

二、活动开展情况

1.特色区域:

我们针对特色区“节气馆”的空白隔断,在上面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制作了一张张节气图片,将它们按照顺序依次摆放。而节气图的选择是通过网络搜集相应的成套节气图,选择较为简单易懂的图片让孩子自己画、自己尝试着写。在这一过程中也帮助孩子熟悉节气内容。

除了在特色区增添的“节气歌”版块,我们还利用平时孩子们休息的时间和孩子讨论相应时节时,自己生活周围能够实际接触到的一些变化和感受。在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对该节气内容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

我们不仅会和孩子们不定时的共同讨论,而且由于大班的孩子竞争性是非常的强,因此我们也会开展相关节气歌的知识问答比赛。通过孩子们平时的累积,在竞赛前将会成为题目的问题再进行一遍复习。在比赛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参与度非常高,愿意主动去积极思考相关的问题。并且经过这一段时间对节气的深入了解,他们已经能够大致背出节气歌的内容。

我们根据立夏这个节气的习惯,在特色区域中提供了木质鸡蛋、彩绳若干。同时也提供了编蛋袋的步骤解说图,让幼儿能够尝试自己按照步骤图来进行蛋袋的编织。

立夏不仅是有挂蛋袋的这个习俗,为了让这个蛋袋的用法更加多样,所以我们给孩子提供了几个用不同材料进行装饰的木质鸡蛋,激起孩子为自己的木质蛋添画、装饰的积极性。而且我们还给小朋友提供斗蛋竞技场这一个活动场地,让孩子能用自制的小围栏给竞技场框定范围进行比赛。

 

2.民俗周“元宵节”:

元宵节活动中,孩子们从“认识元宵”、“做花灯”、“灯谜猜猜猜”以及亲子活动“搓元宵”等各种活动,以不同的形式来接触、感受元宵节的浓郁节日氛围。

多样化的节日活动不仅增进了亲子之间的互动,更加深了孩子们对于元宵节及所处节气的印象,让孩子更深入的了解节气。

3.晨间谈话:

在进入雨水、惊蛰的节气后,天空经常阴云密布,下着毛毛细雨。在和孩子的谈话中常常以“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到了春天,下雨对动物、植物们有什么好处?”等相关内容开展。以孩子能亲身体验,看得到的变化感受雨水和惊蛰的节气特点。

在进入立夏和小满的节气后天气变热了,周围出现了晒谷子的现象。孩子们对晒谷子这一现象非常的感兴趣,因此喜欢在休息时相互交流。于是,我们共同搜集了一些晒谷子的资料,在晨间谈话的过程中也通过分享的方式,一起感受夏天的到来。

4.自然角:

在班级中围绕了这两个节气的内容我们开展了一些随机教学,比方说在孩子们休息时间我们会引导孩子一起进行自然角的观察。孩子们每天在记录土豆生长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土豆生长的变化。我们就此进行了一场交流会,讨论气温的变化对土豆生长的印象。

从这个方面来着手,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更能让孩子感受到立夏和小满这两个节气的变化特点。

六、存在不足。

在对本课题的研究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孩子们现在也能够很顺利的说一说《节气歌》,而且也非常愿意参与民俗周活动,体验不同的节气。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和在提供材料等方面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再多多考虑。对孩子进行节气教育时也要依据班级孩子的整体特点来进行调整,也要注意时效性。

 

浏览量:0